|
发表于 2022-6-24 19:01:03
|
米芾与海岱楼
宋绍圣四年(1097)至元符二年(1099),米芾在涟水军使任上,利用公余闲暇时间,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和书画作品,其中有不少是在“海岱楼”题写的。如诗有《中秋登海岱楼作》、词有《减字木兰花 · 涟水登楼寄赵伯山》《阮郎归 · 海岱楼与客酌别作》《蝶恋花 · 海岱楼玩月作》、画幅有《云山图卷》等。由此可知海岱楼是米芾在涟水用以观风赏月、会友酬客、吟诗赋词、作书绘画的场所。
海岱楼原址在涟水何处?据响水县政协文史委于2011年辑编的《古云梯关》一书称:海岱楼就是云梯关景区内的望海楼,米芾曾在此登楼观海。
查清光绪十一年阮本焱编纂的《阜宁县志》,可知所谓望海楼又名“平成台”,为清乾隆初年间河道总督完颜伟所建,道光年间,完颜伟的裔孙麟庆复督南河,曾视察云梯关,写成《平成济美》一文,收入到《鸿雪因缘图记》中,文曰:“平成台在海安厅属云梯关外禹王宫后,阿阁三重,丹青绮合,为余叔高祖卓亭公建以望海。公讳完颜伟,乾隆初以东河总督权篆南河,额即公所手书也”。所谓望海楼与米芾经常登临的海岱楼没有任何关系,惟一有关联的,乃云梯关所在行政区划在清以前隶属于涟水县范围而已。
事实上,海岱楼是米芾来涟后自己创建的,它建在涟水军城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
明代书画收藏家张丑所著《真迹日录》卷一中,收入了米芾在涟水写给某友人的一通信札,题为《奏计帖》,信札中写道:“(芾)到此作海岱楼,得蒋、张诸公诗驰上,日暇求我公大句,以光陋邦,何如?造次惭悚惭悚,芾顿首再行”。“陋邦”指得就是涟水,因涟水处于海隅偏僻之地,缺少人文交流,故而米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每每谦称军治为“陋邦”。宋拓《绍兴米帖》收存的《葛叔忱帖》中有“涟,陋邦也”即是明证。米芾建成海岱楼后四处向友人求诗,不仅有蒋、张诸公。还有刘泾、程俱、薛绍彭等人,其目的就是想要改变涟水的闭塞孤陋局面,振兴人文交流之风。
米芾将所建楼取名为“海岱” ,是指涟水形胜于东海与岱宗之间。他在《涟水军唐王侍御廟记》中用易卦来诠释涟水军所处的地理位置,称“海岱维涟之郁堤山,在长淮底,是其象。”所谓“郁堤山”指得是涟水北面的郁洲山,又称朐山。被视为岱宗的余脉向东延伸到海里。其时涟水军境域很广,据宋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涟水军“北至海州朐山县决水沟一百四十七里中流为界”;此正合“山上有泽”之“咸”卦,由此卦象,他想到“君子以虚受人”,便频频寄函给友人为海岱楼题诗,他写信给吴江县令程俱说:“军宅枕岱一支,左海八十里在目中,真伟观也”。程俱则有诗云:“故人尺素来天际,颇忆当年任守垒。……寄书五湖夸海岱,入眼沧溟无百里。军城崪兀枕青山,地脉遥从岱宗起。题诗要为写高阁,播扬意欲先糠粃。”(见程俱《北山集》卷五《和傅冲益次涟水》)仔细品味程俱的诗和米公的文,就可以感觉到,“海岱楼”即建在涟水军城。
米芾所说 “左海八十里在目中”,意为登上海岱楼,可以看八十里外的大海。左为东,左海即东海,由此令人想起在北宋时期,涟水军城东有“左海门”。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)秋,时任临淮主簿的张耒赴海州公办,取道涟水,写了一首《过涟水》诗,诗中有“左海门前灯火盛”句,元丰八年(1085)夏,苏轼由常州赴登州任职,途径涟水,写下《蝶恋花·过涟水军赠赵晦之》词,也有“左海门前酤酒市”句。据淮安地方文史专家荀德麟先生告知,北宋时期左海门前的涟河在军城东南入淮,是当时运盐河的组成部分,向北可达海、沂、密州,是热闹繁荣的大码头。由此,笔者生发联想,米芾说的“左海”,不单是指“东海”,可能也是指“左海门”吧?如是,“海岱楼”或许就是建在“左海门”上的阁楼。米芾登临其处观风赏月,亦能看到东海,但在八十里外,毕竟太远了,所以在他的诗词中,对大海并没有具体的描绘,仅在《蝶恋花·海岱楼玩月》中出现“霭霭春和生海市,鳌戴三山,顷刻随轮至。”词句。既是玩月,何能看到海市?显然这是想象得来的句子,并非实写。米芾诗词中所出现具体的景物描绘,恰恰是绕着涟水城南东去的淮河。如《阮郎归·海岱楼与客酌别作》:“双双鸳鹭戏萍洲,几行烟柳柔。一声长笛咽青秋,碧云生暮愁。钩月挂,绮霞收。浦南人泛舟。娟娟何处烛明眸,相望徒倚楼。”处在苍茫浩淼、波澜澎湃的海边是不会见有如此安谧恬静的景象。
黄河夺淮,最早出现在北宋熙宁十年(1077),河决于澶州曹村,北流断绝,河道南移,分为二流,一合北清河入海,一合南清河入淮,但在第二年,也就是元丰元年(1078),朝廷组织人力堵塞原决口,黄河又复归故道。夺淮仅有一年时间,出海口是不可能出现在现云梯关遗址上的。到了南宋建炎二年(1128)十一月赵构为阻止金兵南进,令东京留守杜充西决黄河,黄河再此南流,注泗入淮,形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。即便在此时出海口已迁移到现云梯关遗址,但只是显现出因黄河泥沙淤积形成云梯状的自然景观,并不存在名副其实的关口。真正设关是在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为防倭入侵设大河卫,在此建立关口与兵营,这跟米芾自建海岱楼完全不靠边。
米芾还有一《焚香帖》留存于世,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,该帖是写给友人薛绍彭的函信,信中表述的很清楚,“雨三日未解。海岱咫尺不能到,焚香而已。日烦不能昼眠,又少人往还,惘惘。足下比何所乐?”米芾日常起居生活在涟水军宅中的瑞墨堂,所谓“咫尺不能到”,表明海岱楼距离瑞墨堂不远,但也不是紧挨着,当有一段距离,否则,即使是“雨日”也是可以到的,“咫尺”不过是一种夸张说法。海岱楼是否建在“左海门”上,笔者也仅是一个推测,但有一条可以肯定,海岱楼建在涟水军城,应确凿无疑。
通过上述考证,我们可以看到,米芾在涟水建的海岱楼根本就不是望海楼,也不在云梯关。《古云梯关》一书中有关章节的作者,完全是不顾历史真实情况,用移花接木、偷梁换柱的手法将云梯关望海楼景观附会到米芾身上,甚至篡改米芾《中秋登海岱楼作》诗题为《中秋登云梯关海岱楼作》,让宋代的米芾穿越到清代的云梯关登楼望海,以图借用历史名人效应,来提高本地旅游景区的知名度,这是站不住脚的,也是不足取的,惟博知者哂笑矣。
|
|